月刊簡介及月刊搜尋
最新一期(218期)
2016年(213-217期)
2015年(201-212期)
2014年(189-200期)
2013年(177-188期)
2012年(165-176期)
2011年(153-164期)
2010年(141-152期)
2009年(129-140期)
129期
130期
131期
132期
133期
134期
135期
136期
137期
138期
139期
140期
2008年(117-128期)
2007年(105-116期)
2006年(093-104期)
2005年(081-092期)
2004年(069-080期)
2003年(057-068期)
2002年(045-056期)
2001年(035-044期)
2000年(031-034期)
1999年(027-030期)
1998年(023-026期)
1997年(018-022期)
1996年(015-017期)
1995年(011-014期)
1994年(007-010期)
1993年(003-006期)
1992年(001-002期)

 


『環保資訊』月刊第129期

簡單的繁榮--在永續的生活方式中探尋    真正的財富

簡單的繁榮

 

蕭如珀

書        名:Simple Prosperity

--Finding Real Wealth in a Sustainable Lifestyle

         者:David Wann

出  版  者:St. Martin’s Griffin

出版時間:2007年

消費所帶來的繁榮有許多面貌,在經濟上,它美化數據,在社會上,它呈現活力。然而,人們在追求繁榮的過程中,往往忽略了它對自然所造成的傷害,更不知不覺地過渡消費,以致於喪失了真正的財富而不自覺。

食、衣、住、行、育、樂為人們的基本生活所需,生活無虞才能免於憂慮。然而,人類最大的快樂卻大都來自於和家人、親朋等人際關係的和睦,以及和自然的接觸互動。病人若能得到親朋好友的加油打氣,痊癒的機會與速度遠比孤單的病人大且快;病房內有植栽,病房外有自然美景都會讓病人的心情放鬆、好得快。

認清了快樂的根源後,人們對於物質生活的追求自然止於生活之所必需,而會傾全力充實自己,發展良好的人際關係,維護大自然的健康生態,過著本書作者大衛•王恩〈David Wann〉所鼓吹的簡單的繁榮生活。大衛•王恩是「永續未來協會」的會長,也是美國「共屋協會」的理事,他致力於永續發展的推行與寫作而獲獎無數;不僅如此,他身體力行,於科羅拉多州的共屋社區已居住了11年,負責社區花園的建立與協調。

地球資源

當我們檢視地球資源時,不可避免地,一定要檢討人類的生活,以求資源的最大利用。令人痛心的是,人們使用自然資源以創造經濟上的財富,在互相競爭的過程中,已大大破壞了寶貴的自然環境。已開發國家不想停下來,而開發中國家則急起直追。根據2004年的統計資料,美國最富有的1%賺走了全國11.2%的薪資,大家拼命想擠進那1%中。不僅美國人得了富裕病,全球越來越多的國家也步入美國的後塵,一切向錢看!

可是,地球在遭到人類二、三百年無情地掠奪後,剩下的資源還夠使用多久?人們消費的目的在金錢價值觀遭到嚴重的扭曲下,已從維持生活需要變成花錢找快樂,以致於往往過度消費但卻更空虛,地球也遭受到無法承受的重而污染無法清除,自然生態則嚴重被破壞。

快樂是多層面的,金錢雖然重要,但它並非快樂的唯一來源。當生活達到一定的水準後,金錢的作用即無法和快樂成正比,所以為了賺取更多的錢而拼命,或是賺了錢而拼命消費,不但得不到預期的快樂,更常令人身心俱疲。破壞地球,且心力交瘁真是何苦來哉?

1972年,山國不丹的國王公布了國人的成功指標「快樂總數」〈Gross National Happiness, GNH〉,以取代一般所認定的「生產總額」〈GDP〉。GNH包括四大項:1. 提升平等、永續的社會經濟發展,2. 社會價值的保留與提升,3. 自然環境的維護,4. 建立良好的管理。此指標大大地改變了不丹人的價值觀,形成了特有的文化生態,學校開始城鄉交流,西醫和傳統醫療並重,保留60%以上的土地為森林保護區等。

幾年前,荷蘭的首相意識到國家的經濟無法繼續成長,於是將施政的重心放在生活品質的提升。例如腳踏車專用道的擴建,工廠減廢,生活保障等。另外,他們鼓勵工作形式多樣化,全職、半職的機會多,每個人可視實際需要做選擇,對於有小孩的婦女於是可以工作與小孩兼顧,家庭、社會更祥和。

個人財

個人的成就是每個人最大的財富。無論選擇何種生活方式,只要適合個人,能發揮潛能,讓自己得到滿足與快樂,也能造福人群,皆是有意義的人生。根據社會學家與心理專家的分析,有愛心且能得到別人的愛與關愛的生活,精神上是富裕的,是個人寶貴的資產,因此勇於奉獻,快樂當志工的人,可以活得豐富燦爛。

當人們只注意到自己時,世界變小了,而個人的問題會膨脹而難以解決;當人們注意到別人時,世界變大了,個人的問題無形中似乎變小而微不足道。心理學家一再強調,良好的人際關係,無論是關心孩童,同儕朋友,或甚至老人,都會讓人感受到強烈的生命交流,使人走出孤獨,走入人群,而豐富自己的生命。人是互動的動物,平日付出關懷的人,在需要幫忙時,也會得到別人的關心,這是無法以金錢或經濟數據來衡量的。

基本的財力是生活的根本,珍惜自己的金錢並善加利用,購買必要且有價值的東西,不做無謂的浪費,如此以實際的消費投優良產品贊成票,可使企業生產有依據,自然資源也可以得到最好的利用。金錢用來改善生活與環境,才能達到賺錢的真正目的。

時間亦是最大的個人財之一,工作需要時間,休閒需要時間,互相關心需要時間,維護健康更需要時間。每個人每天的時間都一樣長,但運用的方式卻是大不同。因此,有人因時間運用得宜而生活充實,有人卻不善規劃而虛擲光陰。荷蘭人鼓勵媽媽上半天班,如此工作可以專心,下班後,可以專心照顧小孩,陪小孩成長;一般公司亦提供共有工作的機會,除了工作外,還可兼做志工或參加其他活動等。

健康是每個人最珍貴的資源,運動和食物是維護健康的要素。身體健康,精神好,不僅生活有樂趣,還可節省看病的時間和金錢。吃是一門大學問,現代孩童最喜歡的漢堡、薯條與可樂已證明為垃圾食物,容易讓人肥胖,產生疾病。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傳染病專家Walter Willett說:「我們的研究指出,健康的飲食加上規律的運動可以避免82%的心臟病,70%的中風,及90%以上的第二型糖尿病。目前最好的藥只可減少20-30%的心臟病,然而,我們傾全力發展藥物,卻忽略了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營養。」

Avandia對第二型的糖尿病很有效,服用3年後的研究發現,它可以減少62%的糖尿病患,此消息激勵了製藥廠的股價上漲。但諷刺的是,美國國家衛生院的臨床試驗顯示,只要減重5-7%,加上每天運動30分鐘,即可減少58%的糖尿病患,效果一樣顯著!

人類是自然的產物,大自然提供了良好的機制,可以舒緩人們的情緒,洗滌人們的心靈。多接觸自然,可常保心情的平靜與愉快,減少因煩躁而帶來的病痛。《美國預防醫學雜誌》曾刊登一個10年的研究報告指出,病房有植栽的病人比只面對牆壁的病人好得快。另一個類似的研究指出,密西根州的囚室面向農場的犯人比面向庭院的犯人少24%的病痛,也因此許多大學開了「園藝治療」的課程。

此外,人與社會的接觸亦可提供精神上的療效。《愛與生存》〈Love and Survival〉的作者Dr. Dean Ornish指出,許多研究顯示孤獨、沮喪與寂寞的人比人際關係良好,得到關愛的人更容易生病或甚至致命,比例高出3-7倍,是不可忽視的現象。

人的社會性與自我的挑戰往往造就了個人在工作上的成就。工作不僅提供生活上的保障,穩定社會的經濟,它所帶給人的參與感與成就感更是人們的精神支柱。選擇合適的工作,全力投入職場,若能在工作中找到樂趣,它是人們成長的資產與力量。

 公共財

住在豪宅的人孤獨嗎?住在公寓的人快樂嗎?答案除了居住家人的互動外,所居住社區的環境與居民和社區的互動很有關係。換句話說,家不只是屋子而已,它還包括公共設施、交通、學校、公園、娛樂、朋友及最重要的家人等。外在的公共財決定了屋子的價值,也決定了社區居民最重視的生活價值。

環境和文化是人類最重要的二大公共財。為了維護環境,避免因過度消費所造成的傷害,教育學家David Orr在他的書《關心地球》〈Earth in Mind〉中將知識轉化成和大自然相容的產品、城市和制度,一切從生態面思考,指出大自然、社會制度、豐富的文化及人類的創造力所具有的無比價值。

自然學家Edward Abbey認為我們不僅要理性地思考,還必須從生物觀點來考慮,以自然為榜樣。正如一個成熟的生態系統比不成熟的生態系統更能有效且多元地使用地球上的養分,一個成熟的經濟也更應該考慮到地區的強項與多元,維護大自然,實施再生與回收。大自然中的再生能源太陽、風都可善加利用,大自然自然分解的能力,水與空氣的自清可供借鏡,自然的天敵可以做為驅逐蟲害有效的方法,蜜蜂採蜜不傷花朵,還能擔負傳播花粉的任務更提供給企業思考的方向。

環保專家Lester Brown強調「生態經濟」〈eco-economy〉,經由資訊與創新來修復生態系統,生產生質燃料與生物可降解的塑膠,回收,堆肥,減少廢棄物的產生。Lester Brown的理論著重於人類的成長與自然的再生,帶給人們安全感與歡愉,更讓自然生生不息。

當人們獲得了正確的資訊後,消費心態會隨之改變,變得有自信與定見,不會隨波逐流。當消費習慣形成風潮後,由於顧客購買耐用、可回收、且不過度包裝的產品,企業生產的方向也會調整,減廢、節能與低污染成為他們的首選科技。自然是一良好典範,生物在自然界中各取所需,且只取其所需,沒有廢棄物,值得人們效法。

文化的精髓在其精神層面的價值,而精神的滿足是人類快樂的泉源。若一個文化的主流價值改變了,個人的價值觀也會隨著改變,最明顯的是吃、穿等生活文化隨時在變。地球是一個美麗的花園,每個人的生活態度都關係著地球的未來,若越來越多人朝向健康的文化前進,則人們的生活充裕但沒有廢棄物,經濟變好但規模並未變大,如此,人們可過著物質中庸、精神豐盛的生活。

在環保人士多年的努力下,社會重視環境的聲浪與行動處處可見。Lester Brown即認為我們正朝著生態文明的時代前進,這和人類歷史上的農業與工業革命可相比擬的。未來派的藝術大師Marianne Williamson更說:「我們正脫離持續數千年的物質時代,而進入一個精神時代,重心由外在轉向內心。」但是,我們的腳步夠快嗎?在地球變成一顆焦蛋,所有的化石能源用罄前,大家是否都能找到正確的方向?

結論

真正的財富是無價的,當人們欲以金錢購買快樂與滿足時,往往會陷入無名的空虛而失望不已。試想無拘無束的家庭團圓、同窗同樂是多麼美好的生活與日後的回憶,它帶給人們心靈上的滿足豈是物質所能及的。「社會財」指的是良好的人際關係,我們越用它,就擁有越多,善加利用,不會用完。此外,自然提供了寶貴的再生資源,人們為何不珍惜而無情地加以污染?

當人們決心過著真正富足的生活時,他們會從精神層面來思考日常的消費與行事。在吃的方面,山珍海味不稀奇,健康的有機無毒蔬果才是最佳的選擇;在穿的方面,一味地追求流行既浪費錢,又消耗精力,唯有穿出個人品味,才能既有氣質又舒適。並且,他們的生活有目標,工作積極進取,處處關心別人,愛護大自然也享受天然美景。他們不為消費而花錢,只購買必要、耐用且與環境友善的產品。

簡單繁榮的新生活並非犧牲或批判物質生活,它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在減少資源的消耗下,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與他人分享高品質的生活,彼此互助關心,互信與合作。地球上的人口越來越多,如何讓資源共享,且不損及後代的權益,大家都應放下貪念,唯有人們覺得滿足,才不會無謂的浪費,也才能提升精神生活,豐富生命的意義。

在全球面臨金融海嘯的時刻,世界各國突然陷入了經濟不景氣的局面,在此時提倡簡單繁榮的生活更具說服力。外在的豐富只是表象,唯有內在的充實才是真正、持久的精神富裕。作者於本書中敘述了許多人的人生,豐富且多樣化,他們的富足皆在於他們勇敢地做出生活的正確抉擇,不畏世俗的眼光,令人敬佩,可供效法。人生短暫,勇敢走出去,做自己,世界是美好的,人生亦是多采多姿的。

要克服富裕病並不難,它只在人們的一念之間。只要人們去蕪存菁,擁有美好的事物,然後盡情地享受,所得到的回報絕非堆滿物品卻無時間消受所能比的。作者於書中點出過度消費所面臨的困境,強調生活簡單並非回歸原始的生活,人們還是保有美好的物質生活,永續有創意,但不浪費。為了自己,也為了地球,作者所推薦且以身作則的生活方式的確值得大家的借鏡與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