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刊簡介及月刊搜尋
最新一期(218期)
2016年(213-217期)
2015年(201-212期)
2014年(189-200期)
2013年(177-188期)
2012年(165-176期)
2011年(153-164期)
2010年(141-152期)
2009年(129-140期)
129期
130期
131期
132期
133期
134期
135期
136期
137期
138期
139期
140期
2008年(117-128期)
2007年(105-116期)
2006年(093-104期)
2005年(081-092期)
2004年(069-080期)
2003年(057-068期)
2002年(045-056期)
2001年(035-044期)
2000年(031-034期)
1999年(027-030期)
1998年(023-026期)
1997年(018-022期)
1996年(015-017期)
1995年(011-014期)
1994年(007-010期)
1993年(003-006期)
1992年(001-002期)

 


『環保資訊』月刊第130期

野生動物的呼喚

野生動物的呼喚

   

林佳谷

 台北醫學大學

公共衛生學系

 

一、前言

‘wild-life’乙字是野生動物(fauna)與野生植物(flora)之總稱。前此,筆者曾經有過<花、草、樹木的召喚>(’Flora’s Greetings’)之為文。2006年暑假美國行,在阿拉斯加東南內灣一帶之巡禮(Excursion of the Alaskan S.E. Inside Passage),不但可以看到鯨魚在遊輪邊翻躍噴水;更參訪了禿鷹的療傷復育中心(Raptor Center of the Bald Eagle at Sitka, Alaska);也在冰河融化消退後所形成的森林溪中,看到鮭魚在淺溪石頭中準備繁殖的場面,並參觀鮭魚人工授精、孵育、再放流的繁殖場(Macaulay Salmon Hatchery, Sitka);以及走訪世界鮭魚首府之稱的Ketchikan小鎮(Ketchikan, the World Capital of Salmon)

美國德州有兩個親密的哺乳動物,ㄧ是活動於德州西北邊(Texas Panhandle)的犰狳(armadillo,音ㄑㄧㄡˊ ˊ);另一是代表德州大學球隊的吉祥動物,德州長角牛(Texas long-horn, the mascot)。前者,近日有離鄉出走的消息;後者,重新認識留美母校德州大學(UT),對它有一份感情。

本文擬就禿鷹、鮭魚、犰狳與長角牛四種動物細加認識,除外並淺談今暑在水域惹禍的魟魚與水母。從以上野生動物的無言影射,也就是大自然的無字天書中,可以獲得一些隱喻與寓意。

二、細說本文中之野生動物

1.禿鷹(又名白鵰,bald eagle, Haliaetus leucocephalus

「草枯鷹眼疾」,是鷹雕類動作迅速、凶悍的具體寫照,加上它的弓形大喙與粗大鈎狀的趾爪,江河上的魚群或陸地上的鼠、兔、禽類是它喜愛攻擊掠食的目標。成鷹體重約15磅,獵物以不超過其體重之半為限。禿鷹原產於美洲, 1782年被選做美國的國鳥。鷹之有力、優美與獨立性,自古以來就被許多國家採用做國徽、軍旗,也是宗教界的神鳥,從牠身上可以看到許多隱喻與重要真理,老鷹的羽毛也成了祭壇上的重要法器佩件。在童子軍(羅浮)與高爾夫球賽(比標準少兩桿)也有鷹符號的出現。鷹與國徽之歷史例:如古埃及、古羅馬軍旗、奧匈帝國(雙頭鷹)、奧國、拜占庭之雙鷹(代表東西羅馬)、俄羅斯(承續拜占庭之雙頭鷹)、查理曼大帝、捷克共和國、普魯士與德國(黑鷹)、回教PLO、波蘭(白鷹)、西班牙(1978年以前天主教式的西班牙時代,採用金鷹)、拿破崙(金鷹)、鄂圖曼土耳其、近代中歐(包括塞爾維亞與蒙地內哥羅Montenegro之雙鷹)、墨西哥(金鷹)、菲律賓、美國(北美禿鷹等)

禿鷹常於江河島上的孤樹上築巢,由於伐木、河流污染、殺蟲劑的使用以及營巢地的喪失,禿鷹曾一度陷入瀕臨絕種的族類(endangered species),這是卡森女士(Rachel Carson, 1907~64)《寂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 1962)一書所關心者。由於DDT一類的含氯有機殺蟲劑,以及PCBsDioxins等會干擾鳥蛋殼鈣的合成,結果蛋殼缺鈣變薄,不堪孵育時的壓重,終因破裂,導致生育失敗。自從1973DDT禁用,這種環境長效污染有機物(簡稱長效污)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減少後,禿鷹再現生機,如今已從瀕臨絕種物種解除,減緩到有被威脅性的(threatened species)的一類,美國國徽、國鳥的面子總算保住。

禿鷹是鳥類中長壽的一族,可以活70歲,不過在40歲時它得面臨生死存活的抉擇。在40歲的關卡,喙鈍且過長,不利獵物與進食;趾爪不利,抓不到獵物;羽毛過重有碍飛行。如果還想再活下半生,就得在山嶺隱蔽處,先敲下其喙,等其再生;繼而用其喙拔去鈍爪並把過多過重的羽毛拔除。於是浴火重生,輕快的身軀加上銳利的喙、爪,有活力地再活30年。

另外鷹巢的構築也深具意義:鷹巢底層鋪以尖銳的石塊與針刺莖枝,其上再鋪以柔軟的枝葉。當小鷹應該離巢的時候,巢中的細軟覆被會被移去,露出尖銳的底層以逼小鷹獨立飛翔並獨立營生。今日許多回飛棒(boomerang)年青人,成年了還賴在父母家中不走,是強烈對比。

看似兇猛的禿鷹卻是一夫一妻(monogamy)白頭偕老,雌、雄鳥有責任一起盡責哺育;不過當不是生育哺養期間,則夫妻非常獨立,自覓營生。這種兩性生活型態與今日美式的異地謀生,牛郎織女的短暫會合,頗為一致。

阿拉斯加州的Sitka(最早期的首府),有Raptor Center(拉丁文字源raptor, one that seizes),收容受傷的鷹類,在治療復健後,使其重返大自然並有再覓食營生的能力。

2.鮭魚(salmon,屬鮭形目鮭科Salmonidae)

鮭魚是平日常見、常吃到的食用魚,市場魚販稱它是搭飛機過來的紅肉魚(如來自北歐),日文稱作さけ(sake)或しゃけ (shake),老一輩人家口頭中常提到的鹹()就是鮭魚的鹽醃漬品。如果依照傳統印地安人以魚叉、木棍、小魚網的永續捕抓方法,當不致有今日養殖鮭魚(farmed salmon)所帶來的困擾。今日尤有甚者,更發展出基因改良品種(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 G.M.O.)在短期間內可以養出巨大的成魚。由於人工圈圍投食雜魚飼料與抗生素,養殖鮭魚肉的鮮度、紅色度與‘Omega fatty acid’Ω脂肪酸)含量都不及天然者,以致於須在飼料上加色料並時時以色度計(colorimeter)測定其肉色,這也說明野生與養殖貨品市價會有三倍之差的道理,同時必需註明是野生(wild)或人工養殖(farmed)的規定,以保護消費者。近日美國東部大西洋的鮭魚幾乎都是人工養殖的,而太平洋野生鮭魚較多。阿拉斯加州是鮭魚的故鄉,所以法律明文規定禁止人工養殖。由於河川改道與鮭魚孕育地的改變、人為水庫的建造(即使有魚梯,也無大裨益)以及過度的捕獲,野生鮭魚大量減少,約僅剩1/10量,於是有人工授精養殖場(hatcheries),在人工授精孵育後將大量魚苗放流入河川,期待他們的洄游(salmon run),游回出生地,落葉歸根。今日所謂野生鮭魚,其實有3/4是此種人工授精方法下的品種。此種孵育方式有使物種單純化(genetic dilution)的生態危機。

鮭魚的成長習性,深具啟示:太平洋鮭群為本能所驅上溯江河,乘急流,躍過高水頭,途中不攝食,最後到達產卵處,在淺灘產卵,通常都在夏天的尾聲,雌魚產卵,埋於溪流中掘成的沙坑(redds or nests),雄魚一隻或多隻在其上射精,經過60~200天孵化。準備傳宗接代的成魚(Spawned fish, male or female) 上溯淡水產下卵與射精,兩週後不久即死亡。大西洋鮭則不然,回到海中,在海外1~2年後可再次產卵。腐化分解的屍體散流溪中充當幼魚的養分。鮭魚的成長從alevin or sac fry(袋狀小魚苗)fry(魚苗)juvenile(青少年期),而達到可以入海(sea run or drift down to the sea)的成熟度。河流淡水與海洋鹹水的滲透壓大不相同,鮭魚來回其間,滲透壓的適應是決定其成熟出海或返鄉完成傳宗接代的生理依據。紅點鮭(pink salmon,又名‘Hump back’,是最小的太平洋鮭魚(成魚重約2 kg)和大麻哈魚(Oncorhynchus keta)要經歷幾千公里艱辛的洄游,從到達海洋,生活1~3年後,再回到原出生的河床產卵。契努克(Chinook)或國王鮭魚(King salmon),可長大到57公斤重,在產卵期間雄性Chinook鮭魚額部成’kype’屈型並有背部隆起的第二性象徵。

鮭魚何以要落葉歸根並能辨識回程?今日的說法都認為是出自河川特別味道的靈敏記憶理論。我們說鴿子腦部有豐富的氧化鐵,在磁極的影響下,鴿子有辨識回巢的本能。鮭魚誕生(包括今日人工孵化再放流) 之際,受到當時當地、時空磁場的固定塑型,再依此磁場訊息尋找出生地似乎要比河川化學味道理論合理得多,此說有待證明。

鮭魚上溯江河,乘急流,躍高水頭,實有<<易經>>乾卦之九四卦象,「或躍在淵,无咎」,鯉魚跳龍門之氣勢,可佩。雌、雄鮭魚在產卵前體色變紅,雄魚背部鼓起,口齒張揚,外型猙獰,有最後一搏,視死如歸,慷慨赴義的殉道表現。雄魚射精,雌魚排卵後的兩個星期,在完成傳宗接代的使命後,以死亡腐化分解之身軀,作為孕育下一代的養分,為人父母的偉大犧牲令人欽敬。時下竟有不肖子,口出惡言:「子女是父母作愛下的產品」。不過從另一個角度,「守精養命」之養生之道,可資借鏡與告誡。

在冰箱、冷凍設備未發明普遍使用前,日本人並不吃鮭魚生魚片,理由是野生鮭魚有海洋寄生蟲Anisakidae(海獸胃線蟲),會造成‘Anisakiasis’(海獸胃線蟲病)。並且請認知山葵(はさび, wasabi)的使用主要在於掩蓋舌頭味蕾對於魚肉上所釋放出硫化氫的感覺,山葵並不具有保證的殺菌力或殺死食物中的寄生蟲,難怪有人說吃生魚片不是日式的高級飲食方式,是過去浪人的吃法。多吃生魚片者,腸胃多寄生蟲,宜小心。如今鮭魚卵與鮭魚生魚片大行其道,切記冷凍並未能有效殺死寄生蟲卵的功能

每年下學期環境科學課程結束時,也是驪高唱的時候,鮭魚尋根之旅的精神,可作為學子與母校互動的譬喻。母校,拉丁文‘Alma Mater’(fostering mother),指養育的母親,若不能如是想者,「其心不如魚」。(註)(註:<金絲猿>一文云:•••昔有吳起者,母歿喪不臨,嗟哉斯徒輩,其心不如「禽」 。)

3.犰狳 (armadillo,音ㄑㄧㄡˊ ˊ)

狀似穿山甲、食蟻獸,頭頂有鱗片,全身披甲,四肢強壯,多產於熱帶平原或是森林中,以白蟻、其他昆蟲、植物、小動物和某些腐肉為食。從外文‘armor’,盔甲之字義,牠全副武裝。依甲冑狀原骨質板中可以活動的條帶而有三帶、六帶、九帶種類之分。從佛州到德州所產的犰狳為九帶犰狳屬Dasypus (the nine banded armadillo),在1850年從墨西哥移入德州。此九帶犰狳孕期四個月,春天可產同卵四胞胎。

麻瘋病(Leprosy)又稱漢生氏病(Hansen’s disease),聖經故事中的隔離絕症,也是台灣樂生療養院所收容的病人,它主要是源自Mycobacterium leprae (麻瘋桿菌)的長期接觸感染。患者因長相變形、神經受損、知覺麻木,而造成難看的外觀與更大的傷害,如高溫灼燙而不知避開。在今日已有藥物可治(SulfonesDDSRifampinClofazimine),已不是絕症,醫療照護應強調身心復建。肺結核桿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與痲瘋桿菌二者都屬分枝桿菌屬(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肺結核(T.B.)也有容易被社會標籤化(stigmatization)的困境。

過去麻瘋桿菌之研究困難,乃該菌培養不易,因為藥物機轉的評估,一定要能在活體培養,再來接受各種藥物實驗,始能符合所謂的’Henle-Koch postulates’四法則。在多方尋覓下,犰狳的趾掌提供了麻瘋菌培養的適當溫床,足掌的低溫適於麻瘋病菌的培養;又一次四胞胎的樣本,是培養的好材料,容易做實驗的比較,對於痲瘋病的研究有所突破。

2006年九月報上出現德州犰狳有搬家的跡象,甚至有出現在北部伊利諾州者,生態學家初步評估其遷移的理由,可能是全球暖化下的反應,德州暑氣難耐,身披盔甲的犰狳怕熱,只好向北遷移,準備離開居住了150年的德州故鄉。

4.德州長角牛 (Texas long-horn)

2006年的大學足球賽ROSE BOWL,球賽當時,小布希總統身著土黃色領帶,手作牛角狀,並隨啦啦隊呼喊‘Hook’em, Horns’(好牛角,制服對方!)。原來德州長角牛是UT(德州大學)的吉祥動物(mascot),而布希當德州州長時與UT比鄰而居,有一份親密感情。

長角牛早期自西班牙引進,也有人認為是早期西班牙探險者留下的牛種與19世紀英國引進之牛隻的雜交成品,在德州大量繁殖。因為可用的肉不多,並不為牧場主人青睞,常是牛仔練靶下的犧牲品,取其長角作戰利品,如今只當作歷史紀念品與保護瀕臨絕種物種的心態來少量飼養。

德州大學有一年在足球賽敗給德州農工大學‘Texas A&M’,‘13:0’輸得很慘。不過他們臥薪嚐膽雪恥圖強,在牛身上烙上‘13:0’得烙印,記取恥辱。之後,覺得長期留上烙痕也不是件體面事,‘13’可容易改寫成B,於是將之寫成‘BEVO’(意指BE OVER,事情已過),所以今日也以‘BEVO’稱長角牛。球賽過後的歡騰,‘Hook’em, Horns’的手勢與德大的校歌,‘The Eye of Texas’一片生氣蓬勃。在學術上也朝向全美最好大學邁進。

5.其他:魟魚(sting ray)與水母(jelly fish)

在水族館中可以看到兩三種類似美式隱形轟炸機的魟魚,又稱魔鬼魚,屬軟骨魚綱(fam Dasya),底棲,體呈盤狀,後部有一細長能屈的尾,尾端有倒鈎刺(barb),是一種致命攻擊武器,食物主為軟體動物,故常危害養殖場。體型寬2mX4m。名聞全球生態影片主角澳洲的鱷魚先生‘Crocodile Hunter’, Mr. Steve Irwin (1962~2006),他平日以手逗弄陸上的蟒蛇、鱷魚如同寵物,沒想到在2006年九月初,在澳洲東北部昆士蘭(Queensland, Australia)之珊瑚大堡礁(The Great Barrier Reef)拍攝生態影片時,遭魟魚毒尾倒鈎刺傷心臟,不幸死亡。鱷魚先生死後眾人不捨,想以國葬方式紀念他,其父婉拒,認為他的兒子Steve也不過是一個凡夫(an ordinary bloke)

在惋惜聲中感嘆大英雄竟栽在一隻魚上,就好比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 356~323 B.C.)之熱病致死,大英雄死在一隻蚊子的叮咬上。

水母(jelly fish,學名Pelagia noctiluca),特別是透明、樣似小降落傘者,是水族館的小可愛,好似小精靈,甚至有人養它當寵物。可是2006年暑假地中海海水浴場,從西班牙到法國、義大利頻傳水母刺傷人的事件,在西班牙一帶就有上萬件發生,不但忙壞了紅十字會救生員的緊急處理,更要動員環保單位預先網撈清除水域。據生態學家說明,此乃水母之天敵被人類過度捕撈,以及全球暖化,海水浴場邊的鹹度增高,適於水母生長所致。

三、結語

希臘奴隸伊索(Aesop, 620~560 B.C.)在身分立場的不方便下寫了<<伊索寓言>>名著(‘Aesop's Fables’),藉動物影射人生,這回借今暑所見所聞,發生在當下、周邊的野生動物略做探討,也頗有一番警世連想之寓意,這回的<野生動物的呼喚>(‘Fauna’s Greetings’)文正好可與<花草樹木的召喚>相呼應,這一來wild-life之全部faunaflora都討論到了。1973年野生動植物保育公約,又名華盛頓公約( ‘CITES’ or Washington Convention, 1973),係藉國際交易規範來保護頻臨絕種野生動植物之不當獵取(公約1975年生效),其全名是: 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也許對聯:「雪中歸雁猶留迹,天際神龍半是雲」中之野雁與神龍,也可以帶給我們沉思、寓意與聯想。

家姊聽過我講解禿鷹四十歲浴火重生的試煉歷程,驀然覺醒,認為人生一甲子時也應有如是的認知,好好整理、檢查一下自己的身子,特別是牙齒,因為年齡決定在健康的牙齒上(「齡」者,由「齒」來發號施「令」),於是來到本校牙醫部門作一次重大的整修,希望贏得此去的優質人生。

加拿大卑斯省(British Columbia)的Brackendale小鎮,今日贏得世界禿鷹首府之美名,單是1994年就已有3,770隻的數目,今日族群更加繁盛,考其因乃鮭魚迴游到Squamish河產卵盛況空前,增加禿鷹捕食機會(Time, Oct. 9, 2006)。從以上事實,更說明生態間之互動關係,鮭魚生態系之健全,提供了禿鷹與其他生態之茁壯。從本文中提到的犰狳出走、水母之增殖過盛與全球暖化、食物鏈之出狀況有關。生態第一、二法則(Ecological laws)云:「物物相關」、「牽一髮動全身」、「無法祇作一件事」(‘principle of ecological backlash' or ‘principle of interdependence’)等,從以上實例都獲得明証。

 

 

 

圖一、北美禿鷹, Bald Eagle

 

 

圖二、北美禿鷹, Bald Eagle

 

 

 

 

圖三、鮭魚, Salmon

 

   

圖四、鮭魚,Salmon Danny Dennis

 

圖五、犰狳,Armadillo離鄉(Texas)出走

布希總統參加Rose Bowl大學足球賽,舉Hook’em Horns’手勢為UT加油

圖六、徳州長角牛,Texas Long-Horn

圖七、鱷魚先生 Crocodile Hunter

Mr. Steve IrwinTime, 9/18/06

圖八、水母Jelly-fishPelagia noctiluca

Time, 8/21/06

圖九、魟魚 Sting r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