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刊簡介及月刊搜尋
最新一期(218期)
2016年(213-217期)
2015年(201-212期)
2014年(189-200期)
2013年(177-188期)
2012年(165-176期)
2011年(153-164期)
2010年(141-152期)
2009年(129-140期)
129期
130期
131期
132期
133期
134期
135期
136期
137期
138期
139期
140期
2008年(117-128期)
2007年(105-116期)
2006年(093-104期)
2005年(081-092期)
2004年(069-080期)
2003年(057-068期)
2002年(045-056期)
2001年(035-044期)
2000年(031-034期)
1999年(027-030期)
1998年(023-026期)
1997年(018-022期)
1996年(015-017期)
1995年(011-014期)
1994年(007-010期)
1993年(003-006期)
1992年(001-002期)

 


『環保資訊』月刊第131期

台灣綠建築推動現況

台灣綠建築推動現況

   

陳瑞鈴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副所長

 

十餘年來,台灣民眾歷經山坡住宅崩塌、砂屋、土石流、橋樑斷裂、都市淹水、及缺水之災害後,對於「永續發展」之期盼日益殷切,政府施政政策亦逐年提升永續議題之比重。其中為緩和建築開發導致環境惡化的問題,使國人有更美好、舒適又健康之居住環境,以環保為導向之「綠建築」乃應運而生。

1999年初,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籌組之綠建築研究團隊,研訂完成當時全世界唯一適用於熱帶、亞熱帶氣候型態之綠建築評估指標系統。為了打響「綠建築」的名號,我們很另類的採用企業的行銷手法,企圖將綠建築打造成建築物的「名牌」,以建立「綠建築」就是「高品質」的形象。因此,首先結合媒體報導,連續六週,在民生報持續報導一篇又一篇綠建築專文,將綠建築的概念、節能、節水、減廢、綠化、保水的訴求,及國際間發展的趨勢等,一點一滴的介紹給讀者大眾。其次,綠建築標章甄選活動同步展開;這個活動,在媒體大力協助密集曝光下,獲得各界熱烈回響。雖然第一名的奬金不多,只有15萬元,但在短短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裡,參加徵選的稿件快速增加,總計有430餘件作品進行角逐。經初、複審選出前五名優勝作品後,隨即展開第二波的全民票選活動。最後,是由兩萬七千多張選票的共同見證,代表台灣的綠建築標章終於出爐(1)。該標章以右邊藍色房屋及箭頭造型,象徵建築品質之提升,另以左邊G的變形,作為GreenGlobe字首,代表綠建築主張地球環保的內在精神,其上方之七道彩虹光芒,則有發揚光大之意涵。

1  綠建築標章

雖然我們使用了不同於以往政府部門的宣導方式,改以寓教於樂的推銷手法,讓綠建築和國人見面,其實,我們深知,新的觀念推動不易,富有挑戰性,且有可能形成對立,所以才特別設計成競圖票選活動形態,邀約社會大眾一起參與,在合作的氣氛下作軟性的促銷。如今證實,那年春天我們小心翼翼用審慎樂觀的態,所進行一場建築產業新思想的改造,是值得的。

(1999)9月,綠建築標章制度正式上路。整個制度在設計上有所謂的「標章」及「候選證書」兩部分。簡單的說,在房子蓋好後,提出申請並獲評定通過的,就可取得「標章」,是已存在的綠建築實體。但是,如果房子還没蓋,或正在施工中,則可將其設計圖說送審,評定通過後,先行取得候選綠建築證書,等於預先宣告這棟「準」綠建築的資格。而候選證書,因具有事先審視評估及修正不適當設計之功能,亦可避免建築物完工後需花大錢去改造的問題,等於為業主做事前的把關檢視,因此受到國內綠建築團體及專家學者之肯定與支持,後來亦在2001年行政院核定之「綠建築推動方案」中據以施行,獲得相當顯著的效果。

綠建築概念之緣起,最早可追溯到1970年代接連發生的兩次石油危機,但真正研發成為系統,落實到建築產業施行,則以英國建築研究所(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BRE)主導,於1990佈的BREEM系統(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為最早。該評估系統旨在提供一項建構健康環境的稽核及行銷工具,在英國廣泛地使用於辦公、商業及住宅建築物,其後並被加拿大、澳洲、香港等國援引參用,是全球第一套綠建築系統。其次是美國綠建築協會(US Green Building Council, USGBC)1996年推出之LEED系統(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早期運用於新建及既有商業建築,協助改善建築物之環境性能、能源效率、建材及資源利用等,近年來則擴大形成LEED家族,將既有建築、住宅、結構修改建及社區發展(Neighborhood Development)都分別訂定評估系統,並大力推荐到印度、墨西哥、加拿大、及中國採用,也進一步帶動綠建築延伸到生態社區之風潮。至於我國的綠建築評估系統EEWH (Ecology, Energy Saving, Waste Reduction & Health ),因綠建築標章制度及「綠建築解說與評估手冊」發行,均在1999年,因此在國際上被列為繼加拿大GBTOOL (1998)之後,全世界第四個綠建築評估系統。但EEWH具有無法取代的獨特性,迄今仍為熱濕氣候之代表,常是熱帶、亞熱帶國家模仿學習的對象。2000年以後,可說是全球綠建築發展的蓬勃期,像日本的CASBEE、德國的LNB、澳洲的NABERS、挪威的Eco Profile、法國的ESCALE、韓國的KGBC、及中國的ASBRB等,都相繼啟動。到2008年,全球的綠建築評估系統已多達20(2),這也印證了人類對地球環境的日益重視。

全球綠建築評估系統分佈現況

綠建築,在日本稱為「環境共生建築」;歐洲國家稱為「生態建築」或「永續建築」;美國、加拿大則稱為「綠建築」。由於「綠色」的用語,在國際間已成為環保的代名詞,因此在美洲、歐、亞洲國家,大多援用「綠建築」做為生態、環保、永續、環境共生之通稱。由此可知「綠建築」絕對不是狹隘的單指建築環境的植栽綠化而已。綠建築的「綠」,其實就是環保,而綠建築設計概念,即在強調由地球環保的角度出發,以全面化、系統化的環保設計作為訴求的永續建築設計理念。譬如:為了減少能源的消耗,典型的「綠建築」會運用某些技術手法來降低建築物的能源用量,像自然通風、遮陽設計、屋頂綠化、方位選擇等,讓建築物能適當反應當地氣候及環境特色,就能達到舒適健康又省能的要求。故從積極面觀點,我國「綠建築」可以定義為:「在建築生命週期中,強調生態、節能、減廢、健康訴求,且能與環境共生共利的建築物」。

雖說台灣的綠建築評估系統在國際間已佔有一席之地,且綠建築標章制度順利推行上路,但因標章申請係屬自願性質,至2000年底止,總計僅發出5件標章或證書,成效有限。故為使一般社會大眾了解綠建築,並透過消費者的消費行為,指定選購綠建築,以督促建商及建築師多多設計省能環保的綠建築,内政部除編輯出版宣導品、解說手冊、技術彙編,以供參考使用外,更積極開辦種子師資培訓班,舉辦講習會,及辦理台北市國語實小綜合大樓綠建築示範設計案等。2001年春天,內政部研提的「綠建築推動方案」獲行政院採納核定,正式將綠建築納入政府施政政策,並令中央政府部門帶頭做起,自次(2002)年起,各中央部會及所屬各單位均須採用綠建築設計於各新建建築物,否則不准發包施工。截至2007年底止,該方案共執行6年,總經費為184300餘萬元,獲致相當豐碩的成果。摘要分述如次:

一、提升建築節能基準及擴大管制範圍:

內政部於20022004年兩次修訂建築節能(ENVLOAD)規定,依北、中、南氣候區分別提高其設計基準;增加住宿類建物之窗面平均日射取得量管制項目,強化屋頂平均熱傳透率;並將學校類、大型空間類、量販店、及購物中心等納入管制對象;及擴大各類建築物之管制規模等,故新建建築物之節能管制,由方案實施前約50%,顯著增加至80%。

二、推動新建建築物之綠建築設計應用:

為使新建建築物之設計理念落實綠建築精神,本方案採循序漸進方式,先由中央部門做起,再擴大到地方政府比照辦理,然後推廣及獎勵民間參與,故截至2008年底止,累計已有1953件公私有建築物取得綠建築標章或候選綠建築證書,且使綠建築之省水、省電及減碳效益,突飛猛進。整體而言,這些建築物完工啟用後,估計每年至少可省電6.5億度,省水2800餘萬噸(約5座寶山水庫的容量),而兩者合計減少之CO2排放量則達44.5萬噸,減碳效益約等於57座大安森林公園所吸收之CO2量;此外,如果將政府執行綠建築評定及推廣之相關經費當做投入成本,則每公斤CO2之減量代價僅只0.2元不到,這可能是當前政府節能減碳政策最划算的投資了!

三、推動「綠廳舍」、「空調節能」及「外殼節能改善」計畫

此三項計畫係以補助方式,協助舊有建築物進行綠色改造工程,使之符合節能、節水、生態與環保之綠建築概念。分述如下:

1.綠廳舍改善

「綠色廳舍暨學校改善計畫」之改善對象以中央機關辦公廳舍暨國立院校建築物為主。截至2007年底,累計完成92個改善案例,採用綠建築改造技術約26種,並就個案之地理、氣候及環境條件,做因地制宜之調整,故成果普遍理想,受補助單位滿意度高,且吸引相關單位前往觀摩學習。其中,中正紀念堂之雨水利用改善工程,係利用現有排水系統將雨水導入,設置環堂大道左右各900(3)300噸之雨水貯存槽,作為花木澆灌及次級用水(4),年雨水利用量約15,100噸,每年約可節省水費12萬元,且可改善並延緩暴雨逕流出流時間,兼具都市防洪的效果。另台中創意文化園區之花雕儲酒廠改善工程,係將舊酒廠一棟廢棄閒置之花雕酒倉庫,經建築外殼構造與開窗改造、外遮陽、浮力通風(5)與照明改善、綠化、再生與廢棄建材利用(6)等綠建築技術,改造成合乎健康、舒適、節能的現代化辦公室,發揮了舊建物活化再利用的功能,亦彰顯出舊建物之綠建築改善潛力。

 

3   900噸雨水貯存槽(中正紀念堂)

 

4  環堂大道利雨水澆灌花木

 

浮力通風可節省大量空調耗能

 

廢棄瓷再利用於入口門柱

2.空調節能善計

本計畫係為改善中央空調系統超量設計或主機效率老化,耗電及嚴重浪費能源等問題,以達節能目的。截至2007年底,於全國各地共改善99件案例,總經費為5.2億元,執行率高達99%以上。主要執行方式係針對中央空調系統進行全尺度性能量測,並依據實測數據擬定改善策略。採用之節能策略主要有:置換高效率冰水主機、熱泵系統、變流量系統、變風量系統、監測系統、及最佳化運轉策略規劃等。以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7)為例,其主要建築物面積龐大,故為轉移尖峰負載,特建置儲冰系統,然因年久失修,已無法使用(8),故改由3450RT離心冰水主機直接供冷,造成白天時段龐大之空調耗能。經改善後,儲冰系統已重新啟用,冬天時甚至僅以儲冰槽供冷即可,形成「分量設計,全量運轉」之理想設計狀態(9)。經核算,改善前冰水主機耗電為700 kW,改善後耗電為486 kW,故省能效益可達44%。而本計畫各改善工程總計減少了空調主機容量約16%,能源效率亦同步提升39%,整體效益相當可觀。

 

7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近照

 

冰泥式儲冰統已故障

改善後儲冰系統之供冷能力實測結果

3.外殼節能改善

本計畫主要目的在改善舊有建築物外殼隔熱性能不良造成的耗能問題,改善後除可使室內涼爽舒適外,更可降低冷氣耗電,有效節省能源。截至2007年底,累計助案件數,外遮陽工程計116件,屋頂隔熱工程計220件,透過現場實測追蹤分析,外遮陽隔熱改善,約可節省15%空調用電,屋頂隔熱改善,約可省電20%。

四、舉辦綠建築博覽會及教育講習訓練

為加強綠建築觀念普及,擴大教育推廣,乃逐年持續辦理綠建築講習、說明會及研習會等,累計參訓人數達8,500人次(如圖10)。另針對政府營繕、工務部門人員、建築與營造專業人士,於20032007年舉辦動態之綠建築實例觀摩活動,透過實例現場解說,活潑呈現綠建築設計概念,參與觀摩活動達660人次(如圖11)。又為將綠建築概念推廣至一般民眾,以提昇民眾居住環境品質與安全,本方案於200413月於台北及台南各舉辦一綠建築博覽會,藉由綠建築主題館與動態展示(如圖12),使民眾深刻體驗綠建築,建立綠建築消費意識。展覽期間計11萬人次進場參觀,互動式網站計17萬人次上網瀏覽,宣導效果良好。此外,綠建築相關出版品扮演之角色至為重要,本所歷年來業就綠建築、綠建材標章解說評估、設計技術彙編、及各類綠建築改善案例成果介紹等資訊,均編輯印行完整中英文出版品(如圖13),並上載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網站(http://www.abri.gov.tw)供各界參考。

 

10  綠建築教育講習訓練

 

11  建築實觀摩活動

 

   

 

12  綠建築博覽會主題館動態展示吸引民眾參觀

13  綠建築英文出版品

五、推動台灣綠建築際接軌

為促進綠建築研究國際接軌與交流,增進建築產業承攬國際性業務,本部於2005年輔導成立「台灣綠建築發展協會」(TGBC),順利成為世界綠建築協會(WGBC)之國際組織會員,並獲選為理事。每年系統性地將台灣綠建築推動成果推展至國際(如圖14~16)2007年更於美國綠建築協會年會GreenBuild以「Greening a Country: Taiwan Goes Green」為主題,完整報導綠建築推動成果,該年會參加人數計達2萬人。

 

14  WGBC 2004年會()

 

15 WGBC2005年(美國)

16    2006 WGBC台北區域論壇

六、舉辦優良綠建築計評選

為鼓勵傑出建築師配合政府,致力實踐綠建築理念於其建築案例,本部自2003年起開辦「優良綠建築設計作品評選」,以激發更多更佳之綠建築設計起而效尤。截至2006年止,已辦理5屆「優良綠建築設計作品甄選」,選出優良綠建築設計獎及綠建築貢獻獎累計達52(17),各獎項得主均獲公開表揚,使主動參與響應綠建築規劃設計之建築師獲得形象與實質獎勵,增進社會大眾對綠建築之認識。

 

臺北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

建工程

 

紅瓦厝國小第二期校舍

及行政辦公大樓新建工程

 

楊士芳紀念林園

 

宜蘭縣政中心凱旋國民中學

校園新建工程

17   優良綠建築獎得獎

七、建立綠建材標章制度

鑑於我國加入WTO後,低價之國外劣質建材傾銷國內,逐年壓縮本土建材業者之市場佔有率,及黑心建材含有揮發性致癌物質或重金屬等,長期危害國人健康問題,本所乃繼綠建築標章後,賡續建立綠建材標章制度。「綠建材標章制度」於20047月研訂完成並受理,至今已開放「健康」、「再生」、「生態」、「高性能」四類別。截至2007年底止,計核發103枚綠建材標章,涵蓋859種產品。迄今,該標章已逐漸成為消費者選購建材時的識別依據,並兼具抵制劣質進口建材,保障本土優良建材業者,及為國人居住健康及永續環境把關之作用。

環視世界各國的綠建築政策,很少像台灣,能傾政府民間之力量,以諸多方式進行綠建築改造運動。因此,在看到國中小教科書納進了綠建築的教材,大專院校開設綠建築課程多達60門左右,高科技廠房也誓師結成綠色廠房聯盟,綠建築所培植環境永續的幼芽,是值得國人一起來維護灌溉的。尤其台灣刻正面對國土暖化超速及都市熱島效應增強的危機,如何推展綠建築到生態社區或永續都市,已是本世紀我們必須正視的課題。基此,行政院已於20081月核定「生態城市綠建築推動方案」,我們也正著手研訂生態社區評估系統,以及如何將生態城市概念納入都市計畫通盤檢討,或各縣市都市審議規定中。謹盼新方案的施行,可促進社會大眾重視生態環境的維護,讓綠建築的節能環保效應,能繼續延伸擴大,以達成環境永續之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