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刊簡介及月刊搜尋
最新一期(218期)
2016年(213-217期)
2015年(201-212期)
2014年(189-200期)
2013年(177-188期)
2012年(165-176期)
2011年(153-164期)
2010年(141-152期)
2009年(129-140期)
129期
130期
131期
132期
133期
134期
135期
136期
137期
138期
139期
140期
2008年(117-128期)
2007年(105-116期)
2006年(093-104期)
2005年(081-092期)
2004年(069-080期)
2003年(057-068期)
2002年(045-056期)
2001年(035-044期)
2000年(031-034期)
1999年(027-030期)
1998年(023-026期)
1997年(018-022期)
1996年(015-017期)
1995年(011-014期)
1994年(007-010期)
1993年(003-006期)
1992年(001-002期)

 


『環保資訊』月刊第134期

台灣黑熊怎麼了

台灣黑熊怎麼了

黃美秀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

助理教授

 

一、台灣森林的野獸

我和學生助理們在山上做調查時,曾經和許許多多在都市叢林裡銷聲匿跡的野生動物擦身而過。我們見過台灣野山羊站立在兩層樓高的樹上優閒地吃草,或是在河床的大岩石、陡峭的碎石坡上,用靈活光彩的大眼打量著我們。我們也曾差點被從芒草窩裡驚惶失措衝奔而出的山豬撞著,或於行進中,被從腳下石縫中跑出的山羌嚇個正著,或在夜裡,被營地旁的山羌或飛鼠們的來回對叫,吵的無法入眠。我們時而欣賞著高山箭竹草原上的公水鹿,高舉著傲人的雙角,一副趾高氣昂的神情;也曾在清晨,撞見正在河邊抓螃蟹的食蟹獴一家子,或在半夜時分,和趁機前來襲擊偷竊我們糧食(豬肉乾)的黃鼠狼奮戰。但是,對於我們一心一意想要尋找的台灣黑熊而言,在縱橫全島山區之餘,與台灣黑熊的親身經歷卻是少之又少。想一想,如果我們這群專業人士都這麼難發現牠的蹤跡了,那麼一般人對牠的陌生或不瞭解也就見怪不怪了。

二、台灣黑熊知多少

台灣黑熊是台灣唯一原產的熊類,屬洲黑熊的種群之一。黑熊也為台灣最大型的食肉目動物,體型粗壯,體重50-200公斤,體長120-180公分。最為人知的特徵就是牠胸前白色V型班紋,脖部附近的毛特別長而蓬鬆。牠走起路來看似笨拙,但真要用力奔跑的話,時速也可達30公里以上,同時也是個爬樹高手。更有趣的是,台灣黑熊是目前全世界八種熊中唯一會做〝窩〞的熊,牠用掌壓折芒草或小樹枝,並稍做編織而形成中間凹陷,外觀〝碗〞型看似個大鳥巢。只不過熊窩的實際功能目前還不清楚。

台灣黑熊是獨居性的動物,平日各自到處遊蕩尋食,並沒有固定的巢穴。牠的活動範圍十分廣大,超過100平方公里,相當於一萬五千個足球場的大小。雖然夜間也可活動,但主要是白晝活動。和其他溫帶地區如日本、韓國、中國等的黑熊相較,台灣黑熊的習性不同,終年皆會活動,沒有冬眠的現象。這可能與地處亞熱帶台灣的氣候較溫和,高海拔的雪季短,而中低海拔森林四季依仍可提供穩定的食物資源有關。

黑熊雖然體型龐大,除了人之外,在野外幾乎沒有天敵,但牠的行蹤隱密,也很少會主動接近人類。事實上,熊的嗅覺極佳,若遠遠地就聞到人的氣味,通常腳底抹油就先溜了。這和一般人認為熊會主動攻擊人的印象截然不同!

早期的台灣黑熊曾廣泛地分布於本島,低至高海拔都有牠的蹤跡。然由於近數十年來經濟產業發展快速、各層級道路不斷開發,一座座沈靜的山林伴隨著道路蜿蜒而開的是一塊塊的農田、茶園、檳榔園或是別墅,這樣的場景只需走一趟中橫便能知曉。再加上各種人為活動的干擾,包括遊憩和狩獵,人類不斷地蠶食許多大型哺乳動物的家園,許多動物的適合棲息環境逐漸減少,越來越侷限於人煙稀少的深山裡,台灣黑熊也不例外,甚至族群數量大為減少。基於台灣鮮有野外目擊黑熊的紀錄,以及現有適合黑熊的棲息環境來看,我懷疑島上適合生存的棲地上,可能不會超過幾百隻的熊。野生動物保育法遂於1999年頒佈施行之際,將台灣黑熊列為「瀕臨絕種」的保育類動物,指該動物的族群量降至危險標準,種族的生續已經面臨危機。

像黑熊或貓熊這般的大型食肉目動物,常是社會關注的對象,遂常被用來當作保育上的明星物種或代言動物。相反地,這些動物也常被人們視為具有威脅性、危險,或是不受歡迎的猛獸,有些則因為具有特殊經濟或遊樂價值,而遭到強烈的獵捕壓力,因此成為現存的大型野生動物中,人們最欲剷除或利用的動物,例如老虎、郊狼、熊等。類似的人獸衝突也出現於台灣。雖然台灣黑熊被列為保育類野生動物已近二十年,也被台灣民眾票選為2001年台灣最具代表性野生動物之首,然而,獵殺或販賣黑熊的新聞或消息,仍偶有所聞。

台灣黑熊通常不是獵人的最主要目標,雖說般獵人很少會主動要去獵熊,然而黑熊仍會逢機性地因巧遇獵人而遭射殺,或是因誤中專為捕捉偶蹄類動物所設置的陷阱而被捕獲研究者曾於玉山國家公園境內的偏遠山區捕獲繫放15隻台灣黑熊,其中有8隻個體曾因誤中獵人的陷阱,而導致斷掌或斷趾的情況,顯示非法狩獵仍持續地威脅野外數量已十分稀少的台灣黑熊。

由於中藥及食補文化,黑熊對傳統的華人而言,是一種物超所值的經濟動物,從頭到尾全身都是寶。根據醫藥大典「本草綱目」的記載,熊的膽、脂、骨、肉、血皆可入藥。華人也有迷信吃野味的「食補」觀念,以為野生動物具有奇特精華,吃腦補腦,喝血補血,食鞭補陽,無病也可強身。因為黑熊的稀有性和進補藥性,在台灣的非法市場上的價位更高居不下,一隻死熊可得新台幣15萬元。隨著國人經濟能力的提升,以及販賣熊體所得的高經濟利益,除非狩獵和買賣黑熊在法律上的風險提高,民眾的保育意識提升,以及消費者的需求減少,否則沒有明顯證據顯示未來非法狩獵及買賣台灣黑熊的情況會消失。

三、為什麼是台灣黑熊?

很多大型食肉目動物因為食性之故,為生態系中最高層級的消費者,而被視為「關鍵物種」或「基石物種」,也就是牠們的存在對整個生態系的功能或運作具有特別重要的影響,或有牽一髮而動全身之效果。台灣黑熊雖然是以植物為主食的雜食性動物,且而食性常隨著環境資源的變化而改變,但牠是台灣陸域環境中最大型的食肉目動物,遂也成為陸域生態系統中食物鏈最上層的消費者。此外,我們的研究也發現,有些植物種子經過台灣黑熊消排出後,會提高種子的萌芽率,或是提早萌芽的時間;加上台灣黑熊不僅食量大,而且能長距離移動,因此也成為森林生態系中有效的種子傳播者,對於森林的更新可能扮演重要的角色。

雖然目前大部分的大型食肉動物研究多集中在溫帶、高緯度,或熱帶草原地區。然而,熱帶或亞熱帶地區的森林則是世界上擁有最高的生物多樣性的陸域生態系,因此研究並保育廣泛地活動於以上區域之大型食肉動物,則能一併保育生存於同樣區域的眾多物種。台灣之地理環境涵蓋了各種氣候帶如熱帶及亞熱帶等,台灣黑熊體型龐大,活動範圍廣泛,涵蓋了各種不同的生態環境梯度,正是保育學上的「庇護物種」或「地景物種」。

有鑑於保育資源(人力、經費、技術等)永遠是有限的情況,如何規劃各項保育議題之優先次序,遂成為近年來在強調保護生物多樣性浪潮中的重要話題。縱使各方對此意見紛歧不一,其中所獲得的一致結論便是:瀕臨絕種物種、庇護物種、特有物種以及明星物種具有保育之優先性。在台灣的國家生物多樣性研究之前瞻和規劃報告中,對於陸域生物多樣性保育之建議包括:(1)加強資源調查、整合及長期監測,(2)加強棲息地的保護及管理,(3)加強原生物種的保護,(4)保育法規之修訂及增訂。其中針對稀有種、瀕臨滅絕種,學者也呼籲加速其生物學之研究和進行復育、累積復育所需的各項資訊,建立物種瀕危機制和保育對策。就此,台灣黑熊雖皆符合上述這些保育優先順位的第一條件,然而國內對於此物種所投注的實質的保育關注,在保育資源分配和行動力上似乎皆遠遠地比較預期中的來得低。

瀕危物種的經營管理在保育上有其優先性及必要性。與保護其他大型食肉類動物相似,維持熊類的永續種群有賴社會大衆和政府機關的持續支持才能成功。尤其熊類的保育是一個複雜、涉及多領域學科的挑戰,因爲人對熊及其棲息地造成的干擾,通常是多樣且程度不一的。因此,成功的黑熊保育不僅奠基於人們對於野生動物經營管理上的認識,還包括社會、經濟、行政、組織等各項因素的配合(圖一),更有賴研究及經營管理單位對於熊類生物學資訊的累積,包括物種生物學、棲息地需求、族群結構及數量、棲地破碎化、人類對棲地環境的利用等。遺憾的是,相較於其他活動於開闊地區,或較容易接近或觀察的物種,如黑面琵鷺、櫻花鉤吻鮭等,台灣黑熊的習性隱密,數量稀少,活動力強且多在偏遠山區,不僅導致研究資料的收集困難,一般大眾甚至政府單位也無從直接接觸或瞭解其生存危機,如此也某種程度成為相關單位及人士於欲積極推展保育行動時的限制與障礙。

就台灣黑熊而言,保育所需的資訊不僅受限於上述因動物族群及台灣地理環境的特色,而累積緩慢,但窒礙保育推展和研究工作順利的其他原因,則是受限於短缺的人力和經費,而這往往源自國內對於大型瀕危物種的保育缺乏政治因素和組織因素的支持和配合(圖一),以致於管理單位對於該物缺乏長遠的保育規劃,而社會大眾對此議題的認識也不足。因此,非法狩獵及買賣台灣黑熊的情況,並未因此而銷聲匿跡。台灣黑熊的未來實乃繫於我們今日的覺醒和行動。

四、後

相較於黑面琵鷺、櫻花鉤吻鮭、八色鳥、鯨豚,很少人曾經與野生的台灣黑熊邂逅。但是,沒看過,並不意味著不存在。若只因不易見而忽略了牠們,台灣黑熊未來的存續則可能因為人類的大意和疏失,而造成無可挽救的後果。台灣的雲豹和水獺在你我還未能一探究竟之餘,便消失匿跡了,所幸我們還有台灣黑熊共存斯土。然而,如果台灣的山林沒有了黑熊,你會覺得怎樣?

一位布農族的獵人曾說:如果山上沒有熊,心裡會覺得很孤單,森林好像沒有人住一樣。我們如何向我們的子孫交代?「絕種」應非台灣黑熊之宿命,請不要讓我們的下一代責難,我們沒能把台灣的珍寶留下來!

圖一、成功的熊類保育計劃所應強調的議題及各種因素關係圖

『如果地球的物種趨於單一,你如何向孩描述繽紛的世界?如果地球上只剩下人類和灰色的鋼筋水泥,你會不會感到寂寞?』

--引述自回不去的伊甸園一書者艾倫柏狄克(Alan Burdick)。

 

黃美秀簡介:

現任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物种存續委員會亞洲黑熊專家群之共同主席。任教於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助理教授),致力於瀕臨絕種臺灣黑熊的研究及保育超過十年以上。她是亞洲地區第一位長期深入人跡罕至山區,追蹤行蹤不定黑熊的研究者,當地原住民遂尊稱她為「熊媽媽」。著作「黑熊手記」一書曾榮獲新聞局金鼎獎推薦優良圖書、開卷年度十大好書、小綠芽等獎。2006屏東科技大學特優教師,曾赴越南、馬來西亞、中國等地進行亞洲黑熊及馬來熊之合作研究及保育推廣。

通訊地址: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

912屏東縣內埔鄉學府路1

Tel: 08-7740516

Fax: 08-7740417

email: hwangmh@mail.npust.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