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刊簡介及月刊搜尋
最新一期(218期)
2016年(213-217期)
2015年(201-212期)
2014年(189-200期)
2013年(177-188期)
2012年(165-176期)
2011年(153-164期)
2010年(141-152期)
2009年(129-140期)
129期
130期
131期
132期
133期
134期
135期
136期
137期
138期
139期
140期
2008年(117-128期)
2007年(105-116期)
2006年(093-104期)
2005年(081-092期)
2004年(069-080期)
2003年(057-068期)
2002年(045-056期)
2001年(035-044期)
2000年(031-034期)
1999年(027-030期)
1998年(023-026期)
1997年(018-022期)
1996年(015-017期)
1995年(011-014期)
1994年(007-010期)
1993年(003-006期)
1992年(001-002期)

 


『環保資訊』月刊第136期

鱟(ㄏㄡ、)

   

林佳谷

 台北醫學大學

公共衛生學系

 

一、前言

在物種保育或生物多元(bio-diversity)議題上,鱟(音后)之瀕臨絕種與復育(endangered, extinction, restoration)是個熱門話題;在革蘭氏陰性菌內毒素(Gram(-), endotoxin)的研究,鱟提供了重要的檢測基質(substrate);在對抗HIV愛滋病,它提供了抗AIDS物質T22的材料線索;在提到內毒素的當下,也可以做一次簡要細菌學革蘭陽性與陰性染色分類的回顧;從一次海灘鱟大量死亡的流病調查,竟能從逆向思考中,獲得了一個重要醫檢技術的開發;在牠的學名命名上有希臘神話的背景故事。以上種種,鱟的回顧與探討會是一個好題材。

二、鱟的生物學背景

從本土以及世界各地對鱟這個生物的命名,多少已提供了一些外觀形貌的描述,如:英文的‘horse-shoe crab’馬蹄蟹,日文的カブドガニ頭盔蟹,中文的盔魚、鴛鴦魚、夫妻魚等「既魚又蟹」的稱呼。雖然在演化分類上,世人所給的答案都不是很正確,因為鱟與螃蟹或魚類是遠親,反而比較接近蜘蛛和蠍子,牠是稀有的海底棲無脊椎動物;但外形像鋼盔,以及雌雄終生伴侶的觀察,卻都非常接近事實。(附圖)

全球有鱟四大類,即三棘鱟(Tachypleus tridentatus)、美洲鱟(Limulus polyphemus)、南方鱟(Tachypleus gigas (Müller))與圓尾鱟(Carcinoscopius rotundicaudaLatreille)等,亞洲地區以三棘鱟為主。鱟外觀除了身披硬殼(有堅硬的外殼保護柔軟的腹部),並拖著一根長劍尾(可禦敵),活在沙質淺海底,主要以海蟲及軟體動物為食。(附圖)

在農曆初一、十五大漲潮時,雌鱟先大海尋覓終生伴侶,雄鱟騎在體軀較大的雌鱟身上,順著波濤,由雌鱟帶到高潮線附近的沙灘產卵,雄鱟以體外受精完成繁殖下一代的工作,從孵化到可以繁衍下一代需要十年以上的時間。當東北風吹起,成鱟將完全退出潮間帶,銷聲匿跡於更深的海洋深處,翌年夏季再回到溫暖地帶進行月光下已有四億年不移的戀愛方式。鱟早在四億年前古生代泥盆紀(Era Paleozoic-Period Devonian),415~365x106年前就出現在地球上,兩億年前演化成現在的樣子,有四億年活化石之美譽,比侏羅紀(Jurassic)與白堊紀Cretaceous)間之恐龍,65x106~235x106年前還早。

三、鱟與希臘神話故事

海神波賽冬(Poseidon)有兒子波利費姆斯(Polyphemus),住在義大利西西里島海邊之洞窟,並從事畜牧。彼生性猙獰恐怖,巨大如岩石的四肢並長有剛毛,僅額頭間有一隻眼。他曾經愛戀一位海中的小仙女Galatea()(註:Pygmalion雕刻師的美麗女性作品,亦名為Galatea,後被愛神維納斯賜予血肉生命),遭小仙女遺棄後,脾氣更暴戾;後來在荷馬史詩《奧德賽》(Odyssey)中有Cyclops(即Polyphemus)與Odysseus間的一段故事,獨眼巨人後來終在酒醉後被Odysseus刺瞎,希臘船員始得逃離魔掌。(附圖)

美洲鱟之學名Limulus polyphemus,乃取拉丁文字源limulusoblique歪的、斜的,指鱟之前進方向不是直線進行,約略歪斜的;polyphemus則指上述之獨眼巨人。不過從「鱟有兩對眼睛,單眼及複眼各一對,全長在背甲上(複眼常被用來做光線刺激眼睛及神經傳導的研究材料)」的事實,則獨眼巨人的命名應是取其狀似「千年大海怪」的外觀,與眼無關。

四、革蘭氏陰性菌與內毒素

細菌可依外型、需氧性、染色與所含毒素來分類:

1. 外型:如球型(coccus)、桿型(baccilus)、葡萄球型(staphylococcus)、鏈球型(streptococcus)等。

2. 需氧性:有好氧(aerobic)與厭氧(anaerobic)兩種,也有兩者兼備,如大腸菌在腸道內之厭氧性,體外之好氧性。

3. 染色:依革蘭氏染色法分為陽性與陰性(Gram(+)﹚,Gram(-))(註)(附表)。

4.毒性:依毒性之分泌有內毒素與外毒素(exotoxin),前者主要來自Gram(-)菌,後者主要來自Gram(+)菌。

1. 1884年丹麥漢斯革蘭醫師(Hans Christian Gram, 1853~1938)所發明,透過初染(primary stain)使用結晶紫(CV)染色,2.媒染劑(mordant),加入複方碘溶液(Gram’s Iodine)3.脫色劑(decoloring agent)95%酒精,4.複染劑(counterstain),加入番紅(safranin)使呈對比。最後呈原來的紫色者為Gram(+),粉紅色者為Gram(-)Gram(+)之紫色,乃鎂-核醣核酸-結晶紫-(Mg-RNA-CV-I)之複合體。

2. 1930年代,德國杜馬克(Gerhard Domagk, 1895-1964)研發之磺胺劑(sulfanilamide)之抑菌性質(bacteriostatic effect),來自染劑Prontosil與細菌間之能否被染上而定。

革蘭氏染色的區別原理在於細胞壁的組成不同。Gram(-)(例如人體腸道中常見的大腸桿菌)的細胞壁有三層構造,最外層由脂肪構成,有醣類附著其上,即所謂的lipopolysaccharide,簡稱LPS。此類型的細胞壁無法吸附革蘭氏染料,若以適當的溶劑沖洗,可以剝去這層細胞壁外膜,露出主要由蛋白質構成的中間層。這個中間層負責維持細胞的正常構造;在這層蛋白質之下是細胞壁的最內層。最內層主要由脂肪與蛋白質構成。細胞壁的最外層保護細胞免於環境有毒物質的傷害,最內層則負責幫細菌累積提高能量的物質,並排出有毒的廢物。

Gram(+)菌只有單層細胞壁,由脂肪與類蛋白質構成,在染色過程中,這層膜能緊密地吸附先前的染劑。Gram(+)的這層單膜組織,類似於Gram(-)的最內層,是負責吸收、排泄各種物質以維繫細胞生命作用的地方。

Gram(-)菌如大腸菌(Escherichia coli)、變形菌(Proteus hauser)、綠膿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等菌體內含有的毒素,稱為內毒素,此毒素所引起的休克症狀時有所聞,如衛生棉條(tampons)所帶來的’toxic shock syndrome’,乃棉條不勤換下,金黃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滋生所產生的內毒素所致。今日醫院抗新青黴素,抗藥性惡名昭彰令人生畏的MRSA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特別是在插管下容易產生,乃同一細菌所產生者。

內毒素,經典定義只存在於細菌細胞內的物質(a toxin that remains within the bacterial protoplasm which produces it),目前有僅僅指與細菌細胞表面結構相連接或結合的雜物,即脂多醣體(Lipopolysaccharide, LPS),它的抗原性可促激抗體(抗毒素)的形成。內毒素是藥品,特別是注射針劑之重要品管項目之一。

表一:細菌依染色分類例

微生物

俗名

革蘭氏陽性菌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肺炎雙球菌

Streptococcus pyogenes

化膿鏈球菌

Staphylococcus aureus

金黃葡萄球菌

Entercoccus faecalis

腸球菌

革蘭氏陰性菌

 

Neisseria meningitides

腦膜炎雙球菌

Neisseria gonorrhoeae

淋病雙球菌

Hemophilus influenza

流行性嗜血桿菌

Escherichia coli

大腸桿菌

Proteus hauser

變形菌

Pseudomonas aeruginosa

綠膿菌

五、鱟的滄桑史

1. 美洲鱟

美國東北角,特別是德拉威灣(Delaware Bay)大西洋海岸邊是美洲鱟的產卵孵育重要棲息沙灘地(附圖),在一波波的外力侵擾下,族群數量急劇減少,美商業部於1997年緊急規劃出1,500海哩2的保護區與拖網捕魚的禁令。

話說在1964年,一場不明的原因,在以上地區有鱟之大量死亡。Johns Hopkins大學之血液學者Levin與動物學者Bang調查發現鱟之死亡來自其血管內血液凝集(blood clotting)所引起,而革蘭氏陰性桿菌菌體之微量內毒素是特異凝集反應的主因。

海鳥、候鳥是鱟的大自然天敵,如red-knots沙灘鷸類涉禽,當五月天在德拉威海灣產卵時,提供了候鳥飛回北極前最佳的體力補充劑,90%的卵均進入鳥的腹中。1988開始,當商人發現鱟是捕抓香港餐廳喜愛的海螺(conchs)與鰻(eels)名菜的魚餌時,有數百萬隻鱟的交易(1996900,000隻,19982.75×106隻),於是鱟的數量銳減。

2. 鱟在台灣地區

鱟在台灣民俗中,特別是盔甲型的外殼當作水瓢用最為普及;除外食鱟肉與鱟卵、燒鱟殼以驅蚊、食鱟殼粉以治氣喘病(大概是「鈣」的功能)、鱟尾當「如意」等有多重意義。

鱟在過去海岸潮間帶尚未被污染、放置消波塊等大肆破壞前,台灣西海岸、澎湖、金門等台灣海峽這一面都是牠出現的蹤跡,東部的太平洋一邊則罕見。「滄海鴛鴦魚,穿越冰河期,安渡昔浩劫,難覓今棲地」,在地球歷經四億年風霜,看盡人間潮汐起伏,怎奈難敵人類開發,如今台西海岸已難見蹤跡。由於海岸開發,環境污染與人為捕抓,全球鱟的數量日漸稀少,面臨生存危機。潮間帶的環境一旦惡化,成鱟的產卵與稚鱟的生存就會受到極大的威脅,因此稚鱟被視為是潮間帶的健康指標。由於長期處於軍事要地,如同南北韓38o線是丹頂鶴最佳的棲息地,金門也成了三棘鱟最佳的避難保育地。於跨世紀初,金門成立鱟保育區,金門海域年年有鱟的幼苗放流,如2002年三萬隻、2006年七萬隻等。中研院更於2002年計畫在台灣西海岸,如苗栗通霄海域一帶與澎湖等地進行棲息地復育,希望海灘重現鱟跡。

、鱟的生物科學意義

台灣國家衛生院的徽誌中有活化石之稱的銀杏葉,取它歷史久遠在恐龍時代就已存在的意義。鱟,見証過冰河期與恐龍活動期,有四億年的歷史,除了歷史意義外鱟的血液基質中之特殊成份,是革蘭氏陰性菌內毒素最佳的檢測材質,因為彼此間的凝集反應非常敏感,這是Limulus test的理論基礎,是大腸菌、變形菌、綠膿菌等Gram(-)菌體內毒素檢知的好方法。

AIDSHIV21世紀的重要感染議題,從美鱟與亞洲鱟之血球細胞中分別所含之polyphemsintachyplesinHIV之感染、增殖有抑止之功能,二者合併使用是抗AIDS有效藥物T22的重要成份。

七、結語

地球上的物種有多少?從175萬種到上千萬種不同的估算,永遠數不清,反正若能以後逐漸被發現都是喜悅的事。今天我們的悲哀是還沒有認識前,物種就從地球上消失,那是我們最大的遺憾。生態網的破洞是賴以維生的生物之損失與危機。過去,長久時間才有少數物種的消失;今日,則是每年有大量天然物種的被滅絕。

鱟的最大特徵就是那類似鋼盔寬大的背甲,以中國文字「學」字的部首,非常恰當地描寫了它的外型特徵,從本文以上潛在生物科學內容的說明,它有杏林聖地建「基」的相似處,值得我們深思、探討與學習。

八、參考資料

1. 陳乃菁〈鱟在悠然漫遊〉,新台灣新聞週刊(390), 2003

2.星和夫•《楽ぃ医学用語ものがたり》,医歯薬出版株式会社,平成八年2月

3.Levin, J. and Bang, F.B., Bull. Johns Hopkins Hosp. 115:265-274, 1964.

4.Levin, J. and Bang, F.B., Thromb. Diath. Haemorrh. 19:186-197, 1968.

5.Masaki Ochiai et al., Microbiol. Immunol. 46(8), 527-533, 2002.

 

 

圖一、海灘上的鱟

 

圖二、荷馬史詩《奧德賽》中Odysseus

弄瞎獨眼巨人Polyphemus

 

圖三、雄鱟搭在雌鱟背上

 

圖四、鱟之腹面